其他
区域协调发展,贵州放“大招”
剑榕高速公路平比大桥。李长华 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精神,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一)全力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开放合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重点,着力打造多彩贵州,加快建设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实现六个重大突破,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完善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和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建设跨境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基地,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三)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完善省际间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部署,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完善长江上游地区省际会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长江上游四省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双十工程”和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深化河(湖)长制和全面推进林长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合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力争为全国生态良好的欠发达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四)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常态化对接机制,支持发展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旅游、金融等产业,推动广东(贵州)产业园、毕节·广州产业园、贵州香港(独山)合作园区等加快发展。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建设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园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黔西南分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稳定“黔电送粤”规模,完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协作创新联合体,构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立足特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贵广高铁“一程多站”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五)积极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健全我省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在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机制,推动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推进铜仁市与上海空间技术军民融合产业培育、上海黔茶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与上海自贸区交流合作,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
(六)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与京津冀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协同应用,合作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在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深化北京、贵阳、贵安跨区域产业协作,深化贵阳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合作。推动贵安新区与雄安新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交流合作。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协作开拓康养旅游市场。
二、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
(一)深化扶贫协作机制。完善与东部对口帮扶城市扶贫协作机制,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东部企业到我省投资兴业。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组织化水平,加大“点对点”对接力度,促进贫困劳动力跨省稳定就业。加强扶贫协作双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培训,加大对教科文卫等领域人才支持力度,完善和推广现有合作模式。
(二)深入推进产业合作帮扶。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东部企业帮扶协作,加快建设“3个100万”生猪养殖基地,支持刺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在对口帮扶城市加快建设43个农特产品展销中心、404个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广沪遵蔬菜协作新模式,健全产品对接帮扶机制。支持推进玄武岩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推进临港遵义科技城、铜仁·苏州产业园、凯里·杭州经济协作园等建设。持续实施对口帮扶城市旅游特惠政策。
(三)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健全对口帮扶劳务供需对接机制,完善劳务就业岗位数据库,加快建设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广黔西南州与宁波市签订务工人员稳岗协议新模式,加快推动张家港市和沿河自治县共建劳务协作服务站,支持各市县劳务公司与对口帮扶城市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共享。
三、完善毗邻区域省际间合作机制
(一)深化与重庆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贵高铁经济带建设。落实渝黔省市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建立电力等重大能源合作事宜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推进重庆—贵州—广西天然气管道、渝东南至铜仁省际互联互通输气管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共建南川至道真输气管道项目。支持重庆煤炭行业科技企业参与毕水兴等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黔煤入渝”。加快习水、务川50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加强页岩气勘探、开采、利用等领域合作,建设渝黔页岩气智能化开发基地。推动渝贵铁路公交化运营,建设黔北渝南沿边生态旅游度假带。强化“大数据+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健全贵安新区和两江新区合作机制。加快桐梓(重庆)工业园建设。推动开展黔渝合作“渔+”行动。
(二)深化与四川合作。落实川黔两省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农业、制造业、大数据、旅游业等产业协同合作。打造赤水河流域名优白酒区域品牌,建设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推进中国数谷—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基地、遵义—六盘水—自贡—德阳装备制造业合作平台、黔北川南绿色煤化工生产产业链等项目建设。联合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黔川精品生态旅游项目合作,打造成渝贵环线高铁旅游带。
(三)深化与湖南合作。落实湘黔两省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形成以高铁为引领的综合交通网,优化高铁沿线产业布局,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武陵山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开展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打造湘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
(四)深化与广西合作。落实黔桂两省区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组建铁海联运平台公司,加密桂黔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频次,加快贵南高铁大通道建设。加强脱贫攻坚、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合作,加快黔桂石漠化地区产业扶贫、黔桂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加强地方电网互联互通,加快八渡电站建设。深化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合作,打造贵广高铁和黔桂铁路沿线黄金旅游带。加强珠江—西江流域生态保护。完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联席会议机制。
(五)深化与云南合作。打造川滇黔物流大通道。推进滇黔南亚、东南亚投资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育项目。推进黔中—滇中大数据产业聚集区、曲靖—安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川滇黔十四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推动市州之间创新开放合作。
四、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联动机制
(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渝贵新高铁和盘州—威宁—昭通、昭通—毕节—遵义—黔江、涪陵—凯里—柳州、兴义—永州—郴州—赣州等铁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推动泸州—遵义铁路、遵义—古蔺大村货运铁路、涪陵—凯里—柳州铁路等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工建设铜仁—吉首等铁路项目。推进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加快秀山至印江、镇雄至赫章等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加快“一枢纽十六支”民航机场布局,优化航班航线,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加快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1000吨级提升工程。推进乌江航道等扩能工程。加快贵阳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二)全力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出台关于贵州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建设重庆至贵阳新高铁和重庆经贵阳至北部湾双层集装箱铁路大通道,提升南向大通道货物运输保障能力。优化重要物流节点布局,推进贵阳、遵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统筹推进重大通道、重大物流设施和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常态化、规模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稳步推进中欧班列测试和常态化运营,推广国际陆海多式联运,打造交通便捷、物流高效、贸易便利、产业繁荣、机制科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贵州段。
(三)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行动,推进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迭代。加快5G建设发展和应用。打造区域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补短板。在全省开展“县城智慧化改造”专项行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社区等,打造智慧城市示范。申报建设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南方中心,继续实施一批数据中心重点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探索开展跨区域数据流动合作。强化提升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省属各高校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享链”。
五、健全开放发展平台和市场体系
(一)构建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开发区培育升级计划,支持“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69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办好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贵洽会等重大活动。加快贵阳—遵义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贵阳改貌铁路口岸(监管场所)、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积极申建中国(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探索开展“标准地”出让。加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完善“红黑名单”互认机制,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跨省电力市场化交易,稳步扩大交易规模。
六、优化省内区域合作机制
(一)强化城市群都市圈带动作用。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安顺、遵义两个都市圈为核心,多城镇组群为重点,多城市为支撑,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快推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使贵阳尽快进入国家特大城市行列,进一步增强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健全人地钱挂钩的城镇化激励机制。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制度。探索产业园区跨县域共建、公共服务体系跨县域联建、跨区域联动执法等机制和模式。坚持“四个不摘”,继续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考核激励、项目优选等方式对市州财政进行激励奖补。
(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将教育、社保等八大类18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确定为省与省以下共同财政事权,明确保障标准。建立清晰规范、权责匹配的省与市县支出责任分担方式,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省市统筹,加快完善公共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建立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强化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合作。切实落实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各项政策。
七、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依托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加强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更多新闻
· 贵阳,倡议!